1.自驾玩转青海甘肃大环线,附多条路线及注意事项

2.为何每逢中秋国庆油价暴涨?

3.百家姓欧阳姓姓氏源流

4.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下一个调油价日期_甘肃最新油价表

(1)矿业相关行业利润大幅上涨

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图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比上年放缓1.8个百分点。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比上年有所增长。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7.6%。

图2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企业利润继续大幅上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4%。部分矿业及相关行业利润较高,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4.8%,黑色金属矿选业增长53.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92.8%。

专栏7 税改革影响及意义

税是国家对矿权人征收的税收,是实施矿产有偿开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国有的合理开、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调节矿山企业因矿产赋存状况、开条件、自身优劣以及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产生的级差收益,以保证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税从年开始征收,征收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税属于地税,收入全归地方所有。

按照1993年制定的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税按照“从量定额”的办法计征。为完善税制度,经院批准,发布的《新疆原油天然气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财税[2010]54号)通知规定:自2010年6月1日起,在新疆率先开始税改革试点,把原油、天然气的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自试点以来,油气税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强了地方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治理环境等方面的经济实力。新疆2010年的税收入高达19.1亿元,同比猛增232.3%。

2010年12月1日,在税率和品种不变的基础上,试点地区进一步推广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和湖北等12个省(区、市)。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令第66号)发布,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执行。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油、天然气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同时还提高了焦煤和稀土的税税额标准。

税改革前后税率对比表

续表

税改革影响和意义

根据新修订的《条例》,税收入将有较大幅度提高。以原油为例:2011年国产原油2.04亿吨,按“从量定额”计征,最高可征得61.2亿元;按修订后的“从价定率”来计征,设按国际油价每桶90美元,可征得不低于420亿元人民币的税。

调整原油天然气税的计征办法和税率,是这次税暂行条例修改的重点。暂行条例修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原油天然气税改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实施油气税改革,提高开使用成本,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生态恢复和环境补偿成本,对促进节约开利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有利于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加地财政收入,增强这些地方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地区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公平各类企业税费负担。油气企业税政策的统一,符合“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的税制改革目标。四是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改变目前税税负水平偏低的状况,提高税在价格中的比重,有利于避免属于国家所有的稀缺性利益的流失。

国内矿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较好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旺盛的需要。全年主要矿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尤其是铁矿石等产量增速进一步加快。

(2)能源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2011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我国能源自给率为91.4%,但其中近80%的能源供应仍然是煤炭。

图21 原煤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煤炭市场供需两旺。原煤生产增长较快,需求旺盛,库存充足,除南方地区受持续干旱、火电超发等影响电煤一度供应偏紧外,煤炭供求基本平衡。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一批新建、改扩建和整合煤矿陆续投产,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全行业新增产能9500万吨。全国原煤累计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8.7%,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图21)。其中按企业看,大型煤炭企业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10.9%;煤炭产量超过亿吨的企业共7家,分别是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煤炭产量合计近10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约30%。按地区看,主要产煤省份煤炭产量大幅提高,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煤炭产量分别为9.8亿吨、8.7亿吨和4亿吨,同别增长24.4%、17.7%和11.1%,三省合计约22.5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约65%。煤炭需求增长迅速,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增加较快,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耗煤分别增长11.4%、6.8%、7.4%和13.5%。煤炭库存充足,截至12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2.53亿吨,较年初增长16.6%。其中煤炭企业库存5240万吨,增长2.8%;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65万吨,增长45.9%,平均可耗用天数19天;主要港口存煤3008万吨,增长26.8%。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煤炭供需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进一步扩大;2011年11月煤炭需求增速开始放缓,2012年可能会延续这一态势。这是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回落,许多高耗能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实行减产,使得未来对煤炭需求增速放缓。

石油供应基本稳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油2.04亿吨,同比增长0.3%(图22),增幅比上年放慢6.6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4.48亿吨,同比增长4.9%,增幅比上年放慢8.5个百分点。其中8~12月原油产量同比皆出现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条件限制以及渤海湾漏油、台风等因素影响;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保持相对高位,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有下调预期,市场成品油投机欲望不强,购买需求相对较弱,从而影响炼厂特别是地方小炼厂的开工率;三是受部分大型炼厂检修和事故影响。

图22 原油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1030.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放慢3.4个百分点。

发电4.7万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1.7%,增幅减少1.6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增长14.8%,增幅加.1个百分点;水电减少3.9%,而上年为增长18.4%。

(3)金属矿产品供应稳步上升

图23 铁矿石与粗钢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铁矿石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铁矿石产量13.3亿吨,同比增长27.2%,增幅比上年加快5.6个百分点。生铁产量为6.3亿吨,同比增长8.4%(图2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6.8亿吨和8.8亿吨,同别增长7.3%和9.9%,分别比上年放慢0.9和7.4个百分点。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

值得注意的是:6~12月铁矿石产量同比大幅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铁矿石的高盈利刺激了矿山开发,矿山产能逐渐释放,铁矿石月度产量连创历史新高。而从需求方面看,未来国内对铁矿石的需求增幅放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铁矿石进口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欧美日等对铁矿石的需求基本稳定,不可能大幅提高;铁矿石的高价使得钢铁行业成本高、效益低,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11月份钢铁全行业盈利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导致许多中小型炼铁厂减产或关停,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虽然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抑制过剩产能,如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等,但是由于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处于高位,导致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又攀新高。全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434.0万吨,同比增长10.0%,增幅比上年放慢7.3个百分点(图24)。

图24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中,精炼铜产量517.9万吨,同比增长12.9%,加快0.7个百分点(图25);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铅产量473.2万吨,同比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锌产量534.4万吨,同比增长3.8%,减缓15.9个百分点。

电解铝产量1767.7万吨,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减缓7.8个百分点(图26);电解铝消费量1724万吨,增长12.1%;氧化铝产量3417.2万吨,同比增长18.1%,减缓4.3个百分点(图27)。为了有色金属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控制产量,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益。

图25 精炼铜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6 电解铝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7 氧化铝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优势矿产开总量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钨精矿产量(折含WO365%,下同)为13.57万吨,同比增长14.1%(图28),比上年放慢6.4个百分点,超出全年钨矿开总量控制指标56.0%。锑精矿产量12.2万吨,同比减少1.7%,而上年为减少24.9%,超出全年锑矿开总量控制指标的16.2%。虽然比2010年钨精矿超标62.5%,锑超标42.0%有所降低,但优势矿产开总量控制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28 钨精矿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1年全国黄金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全国共生产黄金360.96吨,同比增长5.9%(图29),比上年增加20吨。在全球经济持续恶化并伴随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出于规避风险和抵抗通胀的需要,中国黄金市场现货及期货黄金交易活跃。上海黄金黄金累计成交7438.46吨,同比增长23.0%,成交金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53.5%;上海期货共成交黄金期货合约1444.35万手,成交额5.10万亿元,同别增长112.6%和178.7%。

图29 黄金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黄金协会

(4)非金属矿产品生产持续增长

全国水泥产量20.6亿吨,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放慢4.7个百分点(图30);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1.2%。平板玻璃产量7.4亿重箱,同比增长15.8%,加快4.9个百分点。

图30 水泥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钾肥产量385.6万吨,同比增长10.8%,增幅同比放慢1.9个百分点(图31)。磷矿石产量8122.3万吨(折含P2O530%),同比增长33.2%,加快14.7个百分点。

图31 钾肥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自驾玩转青海甘肃大环线,附多条路线及注意事项

2022年3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而本周期前4个国内工作日,原油变化率高达28.81%,这个幅度也太惊人了,按此估算的话,届时成品油每吨可上调幅度将大涨超1000元/吨,折合每升约在1元左右。当然,本周期还未结束,后续国际油价走势还不确定,但从趋势来看,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

不过好消息是, 根据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每10个工作日进行一次调整,上限是130美元/桶,下限是40美元/桶。当国际油价超过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不再上调,或者小幅调整。不过形势瞬息万变,我国每年进口数千亿美元石油,如若国际油价真的长期保持在130美元上方,这个“天花板价”依然有上浮的可能。

我们来看一下全国31个地区92号汽油价格情况(价格及估算价格仅供参考):

第1名:海南 9.1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10.18元/升。

第2名:西藏 8.92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94元/升。

第3名:云南 8.1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21元/升。

第4名:贵州 8.18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20元/升。

第5名:四川 8.1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16元/升。

第6名:重庆 8.1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12元/升。

第7名:广西 8.1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12元/升。

第8名:广东 8.0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8元/升。

第9名:黑龙 8.0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8元/升。

第10名:湖北 8.06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8元/升。

第11名:河南 8.05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7元/升。

第12名:北京 8.05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7元/升。

第13名:天津 8.0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6元/升。

第14名:河北 8.0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6元/升。

第15名:甘肃 8.0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6元/升。

第16名:山东 8.03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5元/升。

第17名:辽宁 8.02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4元/升。

第18名:吉林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19名:福建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0名:上海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1名:江苏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2名:浙江 8.01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3元/升。

第23名:江西 8.0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2元/升。

第24名:青海 8.00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2元/升。

第25名:湖南 7.9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1元/升。

第26名:安徽 7.9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1元/升。

第27名:山西 7.99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1元/升。

第28名:内蒙 7.98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9.00元/升。

第29名:新疆 7.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8.99元/升。

第30名:宁夏 7.94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8.96元/升。

第31名:陕西 7.93元/升,按28.81%的变化率估算可涨至约8.95元/升。

为何每逢中秋国庆油价暴涨?

如果您打算自驾游览青海甘肃大环线,以下是一些路线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主要路线

西宁 - 青海湖 - 茶卡盐湖 - 敦煌 - 嘉峪关 - 张掖 - 兰州 - 西宁

这条路线是游览青海甘肃大环线的主要路线之一,途经青海湖和茶卡盐湖等著名景点,可欣赏到壮观的湖光山色,感受不同寻常的旅游体验。

西宁 - 青海湖 - 祁连山 - 敦煌 - 嘉峪关 - 张掖 - 兰州 - 西宁

这条路线同样包含了青海湖、敦煌和嘉峪关等知名景点,不同之处在于途径祁连山,可欣赏到绵延不绝的山脉和奇峰异石。

- 西宁 - 玉树 - 古浪 - 张掖 - 临夏 - 兰州 - 西宁

这条路线的亮点在于途径玉树和古浪两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同时还有临夏的草原和兰州的美食等待您的探索。

注意事项

- 确保车辆和驾驶证齐全,并进行保养和检查。

在自驾游中,车辆的安全性和完好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出发前一定要保证车辆和驾驶证的齐全,同时进行一次全面的保养和检查,以确保行程的顺利进行。

带上足够的食品和水,以应对可能的供应不足。

在行驶过程中,因为沿途的餐饮和水源可能不够充足,因此需要提前准备足够的食品和水,以免在旅途中遇到不必要的困扰。

注意高原反应,如头痛、呼吸困难等。

由于青海甘肃大环线大部分路段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因此游客需要注意高原反应,比如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做好防范和应对。

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在山区和沙漠地区。

在自驾游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特别是在山区和沙漠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的路况和气候条件可能比较恶劣,驾车要更加小心谨慎。

在行驶过程中保持警觉,尽量避免夜间行车。

在行驶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警觉,注意路况和交通状况,尽量避免夜间行车,以确保安全。

在车上带上应急药品和一些基本的维修工具。

在自驾游中,车辆出现故障或者游客身体出现不适的情况都是有可能的,因此需要在车上备有必要的应急药品和一些基本的维修工具,以应对突发情况。

祝您旅途愉快!

百家姓欧阳姓姓氏源流

中秋节92号汽油重返“7元时代”

今年上半年油价一直处于涨!涨!涨的走势,令咱们车友增加了很大一笔出行成本。今日油价最新资讯的小编在上个月刚感叹一会,因为7月底到8月实现油价“跨月连跌”的情况,让上半年的高油价下跌了一丢丢,可惜9月开始,油价就来个回马枪,马上上涨回来,截至昨天,9月份的两次油价调整全部执行完毕,出现了“两连涨”的局面,让之前“6元时代”的92号汽油重返“7元时代”。

今日凌晨油价上涨后,0号柴油涨至6.66元/升的均价,92号汽油均价也涨至7.02元/升,95号汽油涨至7.50元/升,98号汽油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甘肃地区,基本全国各省市都进入“8元时代”。

今日油价最新调整资讯:今日2021年9月19日,星期日。随着上周末到本周国际油价的连续大涨,国内成品油统计数据也不断上升,在今天凌晨进行的今年第18次油价调整中,油价再次迎来上涨,实现9月油价“两连涨”。这也是今年的第12次油价上涨。#最新油价消息#

国家通知: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1年9月1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上调90元/吨、85元/吨。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汉族复姓之首。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百家姓欧阳姓姓氏源流,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欧阳姓姓氏源流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的单一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属于以封爵名称为氏。

  传说 ,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建 立夏 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

 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 办法 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 事迹 ,成为 历史 佳话。

 尧帝逝世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让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史称?夏?。他死后葬于会稽。

 大禹其子夏启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时,姒少康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

 直到春秋时期,越国的王位传至姒允常时,有子名叫姒勾践,史称越王勾践。不久越国被吴国给灭掉。十九年后,姒勾践又复国,并吞并了邻近的吴国,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国再下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越国开始中衰,最终被楚国灭掉。

 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无疆的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欧阳氏与欧、区氏、欧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为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 天下 ,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余为得姓始祖。

欧阳姓迁徙传播

 先秦时,欧阳姓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进入秦汉,欧阳姓北上江苏、山东、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晋时期,欧阳姓已经西抵陕西、四川,南达湖南。唐宋时,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欧阳姓大批进入湖南、福建、两广地区。

欧阳姓人口统计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52%。全国欧阳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约占欧阳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在广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全国基本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的欧阳姓分布区。明朝时,欧阳姓约有不足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101位。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60%。全国欧阳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这二省欧阳姓大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四川等。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向两广流动的欧阳家族。

猜你喜欢:

1. 欧阳姓氏取名禁忌

2. 欧阳姓女孩取名字的技巧

3. 2017中国百家姓排名榜

4. 2017年百家姓排名

5. 2017百家姓排名大全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注: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煤油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1-2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国对石油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在北方。这种油气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